故事二
感情的犧牲者
“仿佛除去舊衣?lián)Q上新袍,靈魂離開衰老無用的舊物質軀體,進入新的! 《博伽梵歌》(2.22) 在公元前一世紀,羅馬詩人奧維以詩描述一個命運多舛的人。他的欲望、業(yè)報,使他在進化的路途上墮落。詩寫得很深刻很逼真。 在比奧維時代早三千年的著作《圣典博伽瓦譚》中,記載了如下獨特的故事,生動地劃出輪回原則的情形。印度史上一位偉大虔誠的君王巴茹阿特,由于對一頭鹿的極度依戀,死后便進入一頭鹿的身體。 巴茹阿特是一位賢明,資格閱歷豐富的君王,當時人們都以為他會統(tǒng)治很長一段歲月?墒,在他的盛年,他卻棄絕了一切,包括他的王后,家庭和他廣袤的王國,隱居深山老林。他這樣做是跟隨古印度偉大圣賢們的訓誨,即人應將自己后半生用于生命的自我覺悟。
巴茹阿特王明白自己雖是一國之君,卻不是恒久的。因此,他并不試圖維持王權,直到老死。話又說回來,即便是帝王的身體最終也會化為灰燼,或者成為蠕蟲和其他動物的食料。在軀體之內是不朽的靈魂--真正的自我。通過修習瑜伽,自我便會蘇醒過來,明了自己真正的靈性身份。這樣,靈魂便不用再一次受物質身體的囚禁。在明白了生命的真正目的是把自己從輪回的循環(huán)中解脫出來后,巴茹阿特國王便啟程到一個稱為普拉哈修院(Pulaha-asrama)的朝圣地,這圣地位于喜馬拉雅山山麓。這位前任國王便獨自在甘達克依(Gandaki)河岸附近的森林生活。除去王袍,他現(xiàn)在穿的僅是一塊鹿皮披肩。他的頭發(fā)、胡子修長纏結好象總是濕的,因為他每天都在河里沐浴三次。
每天早上,巴茹阿特念頌《瑞歌韋達經(jīng)》里的圣詩崇拜主,太陽升起的時候,他便頌如下的禱文:至高無上的主處于至善。他照耀整個宇宙,憑借不同的能量,他維系所有欲求物質享樂的生物,賜福于他的奉獻者。在日間,他收集不同的果子、菜根并依韋達經(jīng)典訓誨,將這樣簡單的食物奉獻給至尊人格神奎師那,然后才食用。雖然他曾經(jīng)是擁有世上財富的國王,現(xiàn)在憑著苦行,他追求物質享樂的欲望都消失了,這樣便從生死循環(huán)枷鎖的根源中解脫出來。通過時常專注冥思人格神,巴茹阿特開始感到靈性極樂的征兆。他的心好象一個湖,充滿著狂喜的愛之水。每當他的思想沐浴其中時,快樂的淚便從雙眼流出。有一天,正當巴茹阿特在這河邊觀想的時候,一只母鹿到河邊喝水。就在這時,一頭獅子在鄰近的森林里大吼著。這頭雌鹿懷了孕,聽到聲音,她大吃一驚,這時,一只小鹿便從她的肚子里墮下,跌進湍急的河中。雌鹿害怕得全身顫抖,流產(chǎn)之后,身體更為疲弱,進入一個山洞后不久便死去。
巴茹阿特目睹幼鹿沖向河的下游,便動了惻隱之心,于是,他從水中救起了這頭動物。因為知道它已經(jīng)無依無靠,便把它帶到了自己靈修的地方。在一個有見識的超然主義眼中,軀體的分別并沒有什么意思。因為巴茹阿特已到自覺,他對所有的生物都一視同仁,明白到所有的身體之內都存在靈魂和超靈(至尊主)。每天他都用草喂小鹿,盡量使它舒適。過了不久,他對小鹿產(chǎn)生了相當程度的愛戀;以至于他和小鹿一起躺下,一起走路一起洗澡,甚至還一起進食。當他進入森林采花摘果的時候。他會帶小鹿在身邊,因為他害怕如果留下小鹿,會遭受豺狼、老虎等殺害。當他看到鹿兒在森林中象個小孩子似的跳躍作樂,便感到很大的樂趣。有時他會肩背小鹿。他對小鹿寵愛至極,白天把小鹿放在膝上,睡覺時,讓小鹿依偎在胸膛。他時刻愛撫著小鹿,有時還會吻它。于是巴茹阿特對小鹿的愛戀便鎖住了他的心。 |